•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登录 注册
  • 切换到宽版
  • 指尖摩托       | 购车、用车、养车、修车一体解决方案

    2015中国摩托车行业10大关键词(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7 16: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自网络

            我这篇十大关键词快变成了拉杂谈了,无所谓,想哪儿说哪儿吧。
            下一个词要想说说“创新”(第五个关键词)——各位看官,您老人家不会一听到这个说到滥的词就吐吧?

    1.png
            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基因不客气地说就是仿制copy,有高仿,有低仿,有公开合资合作得到授权仿,有私下偷偷摸摸仿,有肆无忌惮地仿,有羞羞答答地仿,有照猫画虎反类犬的,也有仿中求变脱胎换骨的,有规避了专利再仿,有仿了再申请专利……,总之一个后发的工业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民群众智慧高得一塌糊涂的国家,结果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一切。
            所以“创新”作为一种理性的导向一直被强调,从来没结果。

    2.jpg
            创新大家都懂,当一国的总理还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对创新本身的规律性的东西的认知还是有问题的。首先我觉得创新不是“万众”的事,而是少数人事,起码在制造业这个领域,创新肯定必须只能是少数人去做的事,多数人是依创新的标准高质量复制。古人讲:“掷郑声不如远小人”,也就是在维系世道人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讲大话不如惩坏人,鼓励创新不如切实保护专利,在国家层面更重要的是“远小人”,鼓励创新,口号喊两声就行了,切不可以为喊喊口号就万事大吉。
    3.png
            所以我认为没有创新或创新不足的第一责任是在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过去是无法可依,现在是有法不依,对上来说是执法成本太高,对下来说是腐败勾风险太低。套公告目录打击了多少年?卖合格证打击了多少年?燃油助力车打击了多少年?从假国二到假国三又打击了多少了?年年都闻打击声,越打越多是何因?
            在摩托车行业混得越久,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落实其实越不报期望,所以现在有一种声音就是,不要在行业设置什么技术门槛了,也不要搞什么认证了,大家都不要什么资质(这意味着各种政策成本),最后大家都用产品说话,国家根本制订的标准在市场上抽查,不合格的依情节轻重该罚罚该杀杀,要管好这个市场,处罚小人比认证君子更有效。
            摩托车的创新大致可以分两个领域,一是性能体系的创新,比如发动机、车架以及其他功能性零部件等等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质量创新;二是外观设计。

    4.jpg
            在第一个领域,我觉得中国摩托车企业要创新,非常容易也非常难,创新的空间非常大也非常小。说非常容易,说创新空间非常大,是摩托车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各个分支领域都有极致的表现,都有高大上的样样,各个维度——比如动力、安全、操控、人机体验以及消费趋向,我们都不用再动脑筋了,大方向都有,目标也明确,要做的就是“国产化”,把“中国成本”投射到这些产品上,这也是国内消费者对国内摩企的简单要求。说它难,就是知易行难,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但我就是做不出来,不要说高级复杂的,就简单拿一个250的发动机平台来说,整一个不太差就能抢占目前的市场,但是就是弄不出来。
    5.png
            汽车摩托车(核心是汽油机)、机械相机、机械手表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三大结晶成果,是能代表工业文化品味和造诣的,就和农业手工业时代的青铜器、瓷器(这是咱中国的牛逼时代)的历史地位是一样的,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最多二十几年,当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全面超越汽油机的时候,也就像二三十年前电子计时器在性能上全面超越机械手表的时候,摩托车就会像机械手表一样,成为奢侈品,摩托车不可能像录相机一样,在有新一代的替代品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摩托车有文化感,汽油机的精致精巧精美有文物的存留价值,反过来,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对汽油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这种文化意义上的追求,在汽油机从大众或大比例的代步工具中退出之前,或者说实验室要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结束之前,我们是赶不上德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所以从国家战略和国内汽车大企业的心目中,利用新能源汽车勃兴的历史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是大家的野心雄心以及无可奈何之心。
    6.png
            机械制造的创新模式大多是积累型的,是在一个维度上叠加的,汽油机从一开始就是由活塞往复做功的型式,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欧美日各家都是在这个型式下追求更高热效率和可靠性,而电子制造的创新模式大多是颠覆性的,新的维度出现往往会把旧的维度彻底消灭,发明DVD的不研究录相带,发明数字感光的根本不需要研究化学感光材料,在电子产品中,硬盘(记忆体)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算是一个较长时间存在“维度”,但是它的容量指标是飞跃式成长的,我记得我1993年买的第一台电脑的硬盘是20M,现在的硬盘随便都是多少G多少T的,就是一个小小U盘,它的能力和指标也是当初一块硕大的硬盘望尘莫及的,这相对电子产品这种跨跃式甚至颠覆式的创新,汽油机的创新是典型的积跬步以成千里的,它受限的要素比较多,除了燃烧理论的创新,材料、工艺、装配水平、都需要寸积铢累,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完善,在一条线性的维度上,创新的路越来越窄,超越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具体到今天的摩托车市场,环视衮衮诸公,谁会在这方面下死力呢?
    7.jpg
            那就改改外观吧,年轻一代的外貌党开始学会放弃“耐用”这个指标,不管耐用不耐用,炫两天就转让给别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小白鼠在成长。
            中国的外观专利制度在成功地保护高仿者,外观相似度要有一个专家委员会认证,打起官司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本极高,让一些牛逼的跨国企业都望而生畏,外观专利除了制度保护,我看更多的是一个圈子里好意思不好意思,一旦有的企业好意思无节操,同行除了哭晕在厕所真是没有办法。

    8.jpg
            这两年国内汽车市场,高仿名牌汽车已经蔚然成风,比摩托车还不要脸,中国制造有两张王牌,一张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一张是“我们是有特色的初级阶段”,一对王牌构成“王炸”,谁敢不服?


            这篇《2015年摩托车行业10大关键词》的口水稿还是不要太监了的好。
            已经到了2016年了,我们还是可以再念叨一下2015年的事,其实这些事年年在发生。
            到了年底,各种评比多了起来,这次说说我们摩托车圈的评比(第六个词)。

    1.png
            作为混年头比较长的摩托车行业媒体人,锐圆可以把这个话题扯远一点。以前摩托车行业是没有什么评比的,这个行业草根性严重,大家都在乎赚钱,不在乎江湖地位,或者说不在乎那些虚头八脑的评比,到2003年,在摩媒体大佬丁明创办的、在本人主持工作的《中国机械》,搞了一次《最具竞争力的中国摩托车品牌》(后来也包括了车型)的评比,并延续到2004年。当时我有个宏愿,等“评比”积累一定声望,和央视二套一起合作搞个颁奖晚会,热闹一下。后来锐圆被离开《中国机械》,评比再搞没有也不关心了,至于晚会更是想都不想了。
            后来由《摩托车趋势》接棒,搞了一个年度动力车型评比,而且好像搞了好几届。惜乎这本杂志和《中国机械》一样,都已经黄鹤一去了。

    2.jpg
            锐圆自办牛摩网,就一直对这件事很上心,要求程序员把网站的各种数据统计好、保存好,于是有了“牛摩榜http://top.newmotor.com.cn/”。牛摩网每年要“统计出”而不是“评比出”最受关注的榜单,之所以是“最受关注”,就是说它既不是“最佳”,也不是“最优”,因为咱没有资格说谁最佳谁最优,只能说哪款车点击量大,谁就最受关注,由数据说话,有数据说话。
    3.gif
            牛摩网2015年访客UV达29,637,380万人次,点击量PV达367,523,684,每天有81000人,要点击100万个页面,有这么多人次的点击,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样本量已经绝对够了,公正性也经得起考验。从2013年起,我们为TOP10颁发奖状和奖杯,牛摩网的奖杯和《中国机械》一样(反正都是我创意的,不存在copy问题):用一个有机玻璃基座夹一个小踏板的碟刹片,怎么说来着?初心没改,情怀依在。
    4.jpg
            我一直认为,一个行业的荣誉榜和名人堂,第一,要公平,要有大家认可的机制,不管是精英评比(如奥斯卡)还是大众评比(各种票选),抑或是两者的结合(现在娱乐秀常用),特别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大数据的支持,只要主办方立意是创立品牌,要为一个行业树碑立传,承担历史书写者的使命,不要通过评比赚钱,公平公正的机制怎么建都可以,只要公开透明就行。第二、要持续,一届二届评比不会诞生权威。这方面中国做得最差,国家级的勋章制度现在才开始研究,回想一想,我们建国以来各种荣誉评比有多少名头?哪个能坚持到永远,经典为不朽?没有。至于行业如摩托车更是没有。国外老牌的摩托车杂志大都都会评选年度车型,因为时间长,因为长时间,因为长时间的公正,所以才有公信力,越有公信力,操办这件事的人就越不敢胡来。第三、要有适当的仪式感和娱乐性。评比没有颁奖仪式,仪式没有一定的气场,比如颁奖人档次,那就基本上是闹着玩,另外要有一定的娱乐性,晚会性质,有格调,能传播。
    5d6034a85edf8db18b8c127b0a23dd54564e740a.jpg
            牛摩网这两年,都是把奖杯“偷偷地”带到企业给他们颁发,按说是应该搞个仪式,一来没钱(说得白了点),二来担心摩托车行业的大佬们“低调”,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低调”,根本没有兴致出席类似的活动,这个行业已经连自娱自乐的心情都没有了。
    5.jpg
            从前年(2014)开始,摩托车行业分会和西安国家摩检所一起搞了年度车型评选,到去年办了两届。锐圆(代表牛摩网)忝任评委,这个评比的亮点是所有参评的车都上国家级检测线,按一整套程序检测打分,问题也出在这里,因为有检测费用,而且不菲,不愿意出费用或出不起费用的或不知道有这码事的企业就被排除了,所以这个评比的“完整性”不够,就像奥运会有些体育强国根本不参加,金牌的含金量一定大打折扣。而且现在公众对评比活动普遍持质疑态度,所以这个奖就有“不花钱评不上”的不好风评。这一点,我已经在评委会上讲过了,会上讲,会下再讲也不算破坏规矩。
    6.jpg
            2015年年底,友媒摩信网、《摩托车信息》也要搞评比,看来大家都有情怀,都有热情。摩信网的办法是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各占一定权重,目前看投票环节搞得不错,从微信朋友圈看,不少企业的老总都出面为自己的产品拉票。至于评委,份量也够,除了中国摩托车行业分会的秘书长,中国摩托车商会的秘书长也参加了,两大行业组织联袂出席,权威是够了,另外,国家级检测中心中天津检测中心、西安检测中心都来了,行业的技术权威也够了。评比的结果将在本月初揭晓,到时看结果——其实从评比结果倒推,所有的评比都很难做到人人都心服口服,自己心仪的没有评上,就会质疑整个评比不公平,此乃人之常情,常情和常识、常理一样,在民间最有力量。
    7.jpg
            摩托车行业需要不需要一个权威的榜单,当然需要,尤其是当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多的时候,类似奥斯卡的“全年总结”就很有必要了,最佳奖,新人奖,各类专业奖,这些都可以有,都对消费者选择有帮助。
            中国的评比和其他事情一样,没有商业化精神,只有商业化运作,没有品牌意识,最好马上搂钱,公众怎么质疑这些评比都是有道理的。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好车的口碑是靠时间堆砌的,评比别人的评比也要时间考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QQ手机版 流量统计 小黑屋 指尖摩托 鲁ICP备15035114号-1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